典故歪解

  关于“沉鱼沉雁闭月羞花”,我到今天算是找到不同的解释了。摘录以收藏之:ht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257481416&owner=224232745

  这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她们被称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至于由来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相传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便有了这个”沉鱼”的代称。而昭君在出塞时,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雅号。貂婵是在后花园赏月时,月亮与其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至于杨贵妃,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于是伸手去摸,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这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由此得来。
  实际古人过谬了。鱼沉水底是因为西施浣纱弄出来的脏水太多了,污染了水质,鱼儿才沉入水底的,现在因为水质污染而使池鱼遭殃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想来古人也不是很环保;昭君出嫁塞北,而塞北风雪大,大雁因避风雪而落了下来罢了,没有理由那群大雁都是雄性的吧,就算都是雄性的,我也不相信这些大雁会对非本物种的雌性个体感兴趣;貂禅之闭月则就更勉强了,只不过是她在赏月时恰好一片乌云遮住了月亮而已,至于杨玉环抚摸的花朵只不过是含羞草,也说不定她刚好便后没洗手,花朵不让她摸,况且像她那样“富态”的身材又如何能使牡丹含羞而闭呢。这些都是当时政客们为了一些政治目的而夸大事实所施的“美人计”罢了。

  不过这对我来说并不算最早的版本。高中时候不知道我哪根筋出了问题,居然把逆向思维用到这典故中来。
  要说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某因之果,然而词中并未给出缘由,只好由典故解释。但典故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相信吗?不好意思,这不符合科研精神。科研中如果没有有力的证据去证明某一不可能,那它就不能排斥这一可能的存在。所以,当鱼沉下去时有很多种可能原因。若实实在在地罗列一些客观原因,那太不符合文学的美感,所以咱不提西施所浣之纱有多脏。鱼能感受美丑,从文学上来说是允许的。不过鱼因为这种感受而沉入水底必然是遇见了极致之事。但在这个世界,矛盾是普遍的,地球是有两极的,极致是有两端的。你怎么知道鱼沉水底是因为鱼看见了极美的西施呢?你怎么知道当时东施当时不在附近洗脸呢?OK,剩下的就举一反三吧。
  所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有可能是被误用了几千年的典故。鱼沉可能是为了避而视之,雁落可能是吓晕的,剩下两个自己猜去吧。
  关于孔子“三个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其实是个很不错的文学手法。歪解它我实在于心不忍,不过如果有人实在很想知道底细的话,我给个提示吧:当你在大热天时坐公交车,人很多,车内很热,为了空调之需,车窗车门紧闭,此时突然有人在车内放了一个很臭的屁……五分钟后你也许会恍然大悟。
  谢谢观赏,圣诞快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