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电影,有些感触没有记下,正好拿来填充本文字数。看的第一部是《安娜与安娜》。先是拖了两下,似乎有我感兴趣的地方,于是认真看了遍,等看完了才知道上当了。通篇不知道该电影讲的是什么主题。一开始是一个小女孩在水池里差点溺水,那一刻她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搞得跟恐怖片似的。多年后的现实生活中,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林嘉欣饰)相遇了,她们有着同样的名字,唯性格不同,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各自所拥有的爱情不同,代表了两种极端。一个是常年呆在上海的莫思雨,有个有郁抑症的老公(陆毅饰),但她温驯的性格使她挺过了这么多年;一个是从新加坡被派遣来到上海办公的Anna,中文名也叫莫思雨,性格孤傲,在新加坡有个对她一往情深的男友,是某乐队成员,但Anna对他一直不冷不热。两人相遇后了解了各自的生活,了解到两人是同一个人,某天她们约定交换身份去过对方的生活。于是Anna的男友因为看到“Anna”的不再冰冷的面孔意外地幸福了一天,而“莫思雨”以为她向往的爱情终究经不起生活的折磨。当我以为还有下文时收尾字幕冒出来了。难道故事表达的就是这种围城效应?要科幻没科幻,要恐怖没恐怖,要感情没感情,要深度没深度(也许是我水平不够),难道中国的年轻导演只能整出这种烂片?第二部是《黄石的孩子》,根据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英国牛津毕业的记者在中国的真实事迹改编,记录了他来到中国将一群孩子从战区的荒凉与饥饿带到西北的安全之地的过程,其实那几个月的徒步行走本身是堪比长征的,但电影表现力差了点,没体现出这种感觉。看完后,心说中国的导演终于拍了部感人的片子,但片尾字幕打出导演名字时却是一个外国佬,真是空欢喜一场!
今天早上看了一段韩国游戏玩家羞辱中国玩家的视频,同时也看了对应的一段中国美女玩家回击的视频。心中有些感慨,倒不是因为美女的回击多么振奋人心。我猜FQ们是很喜欢看那段美女回击的视频的吧,拿别人泄愤是一件很爽快的事,他们一向很享受这个。日本人羞辱中国人的时候常常能引起我们的愤慨,因为日本人是有底气的,因为他们曾经欺负过中国而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给它们下马威。美国人更不用说了,老跟我们玩阴的,我们只有咬牙切齿的份。可是韩国人的底气从哪来呢?其实韩国人羞辱中国就像岗比亚说要出兵中国一样。难不成我们还要真的生一把气去把岗比亚灭了?得了,一点肚量都没有怎么当大国啊?所以呢,笑笑也就算了,心思还是放在美国这边吧。哪天中国把美国驯得服贴了,其它国家也知道该摆什么谱了。
晚上,楼下的十字路口一角落里又传来久违的街头卖唱,通过扩音器的功率放大传到了我们十一楼。我很奇怪他的扩音器电源来自哪里,旁边的小店当然不肯让他拉电线。唯一的可能是他自带了一个充电电池。这么沉的东西从大老远的地方带到这也挺不容易啊!可惜的是他的歌声实在不怎么的,比起火车站通往北广场的地道里那个流浪歌手要逊色多了;更可恨的是他大半天不换一首,除了《你的样子》还是《你的样子》。如果他希望路人能给点辛苦费这么着肯定没希望。也许他有他的想法只是我们无法理解。在我这个旁人看来,他在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边上大声宣扬他的歌喉也算是一种情调,似乎是上海独有的,就像校园里的才子抱着吉它跑到女生楼下玩浪漫一样那种属于校园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