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芳华》

  极少在电影院里正儿八经地看文艺片。但最近大家对《芳华》讨论得比较火热,我也就去看了。嗯,其实我只是个喜欢凑热闹的人。
  在看之前,我曾经看到过一篇影评,说《芳华》在抹黑部队,说那个年代部队里的战友都很团结友爱,容不得挤兑,说军二代为了不给家里丢脸也都争着干最危险的任务。影评作者刚好是那个年代的女兵。于是冯导在我眼中瞬间被贬成一个无病呻吟的家伙,还有那个原著作者严歌苓。
  不过这种感觉没几天就渐渐淡出了记忆。其它记得的关于这部电影的都是“好人都没好报”,“看哭了”。于是后来大伙说要去看《芳华》,我就跟着凑热闹去了。好歹我也是半个段子手,笑点高,泪点肯定也不低,才不会这么轻易被弄哭呢。
  电影一开始就很用心地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气息。这是一个导演发自内心的诚意。就像一个小孩想要向你展示他精心呵护的玩具。于是,先前所有的影评带给我的偏见都被抛到了一边。我不自觉地被带入了那个年代。
  电影里,男主角刘峰有求必应,十足的好人。却只换来别人“好人就该做好事”的戏谑。想起那些我对别人有求必应的日子,隐隐地泛起一股悲伤。
  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如此真实鲜活,每一个细节都与他们的出身如此搭,我无法想像这么多繁琐的细节如何通过虚构未完成。我没有当过兵,也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对那篇影评和对电影原著,我都没有否定的权利。也许她们说的都是对的。毕竟每个人看到的生活都不一样,但谁都代表不了全部。
  何小萍想要拍军装照的强烈愿望,驱使她做了一件不算太光彩的事,因此被群嘲。刘峰因为一个“身体很诚实 ”的举动,被贬到了前线参战。个人的命运,在时代大潮面前有如浮萍。连价值观都无法永恒。姑且不说什么是善良。在那个年代,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能被糊上墙。偷偷借用一下军装和抱一下就是罪大恶极。换作今天,那些围着个人无足轻重的污点开启无限群嘲的群众不是更恶劣吗?站在历史的角度,大家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曾对别人投出的鄙夷,历史总会还回来。
  电影用了“芳华”这个名。冯导还是高调了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芳华。用了这么大的片名,会给人一种代表一代人青春的错觉。但影片实际上却只是讲了几个人的小故事。所谓“芳华”也只是一群人的芳华。这样远不如《阿甘正传》高明:你以为是讲一个人,实际上是在讲整个国家的整个时代,留给观众的全是低调的惊艳。不过如果一开始就只把它当作那群人的芳华,这些故事还是不错的。
  愿我们的芳华,都不被遗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