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午,在某个水果团购群里,老板像往常一样列出了团购可选套餐。套餐堆里夹着一条不起眼的选项:二级蓝莓12盒,1块钱(优先给买了其它套餐的)。
这条选项引起众人的好奇。老板简单解释了一下:不想要了,贱卖。反正其它套餐也是要买的,往几十块的单里多加这一块钱也买不了吃亏,大家都纷纷顺手加了这一单蓝莓。这其中包括我。
下午,团购的水果就到了。我领到了传说中的一块钱的二级蓝莓。12盒整齐地码在一个大塑料袋里,包装得挺正式。在我取出一盒打开的瞬间,我明白了老板要贱卖的原因:盒子里的蓝莓有些已经发霉了。我把每一个盒都打开了看。基本上每一盒都有那么几个长了霉。不过相对于一盒50个左右的数量来说,似乎也不算多。只要把少数坏的扔掉,还是能有不少可吃的。
晚上,我开始了整理蓝莓的工作。我并未意识到我陷入了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这项工作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只要把坏掉的蓝莓挑出来扔掉就行。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从外观来看,长霉的确实不多。有的霉是从母体原生的,它的母体蓝莓确实已经坏了。这种情况最简单,看见就直接扔。而有的霉是因为靠着坏蓝莓太近沾染过去的,它所附着的母体只有挨着坏蓝莓的一侧出现了霉斑。如果把这一侧的霉斑擦掉,就会发现那这颗蓝莓并无破损。我只能把它们归入无霉无破损之列。这些无霉无破损的蓝莓在比例上占了多数,处理起来也更复杂。因为虽然它们看起来无霉无破损,但以手感而言,它们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发软了。而这是无法通过眼睛迅速识别的。我只能一个一个地摸着挑着。有的蓝莓圆润饱满,个头大颜色深,咋一看就是一副好果相,抓到手上时却软得像一团水包,果皮吹弹可破,随时有爆浆可能,仿佛圆滑世故的老油条;有的蓝莓上面看着很正常,捏起来也正常,翻过来,背面一个皱巴巴的凹坑,或者软得要发烂,仿佛阳奉阴违的伪君子;有的蓝莓先天畸形,左凹一点右凹一点,个头还偏小,但越是这样长相丑陋越是摸着硬挺倔强,仿佛傲骨一身的清奇客。整整一晚上我都在和这些表里不一的蓝莓打交道,仿佛阅尽了果生百态。
我把它们分成了三类:一类是发霉或者全软掉的,约占五分之二;一类是半软掉的,约占二分之一;一类是基本没软的,刚好能凑一盒。没软的需要马上吃掉。因为在反复触摸甄别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半软的蓝莓似乎正在快速向全软发展。我担心再多留一会,连这仅有的一盒不发软的蓝莓也被归入到半软系列。发霉或全软的直接扔垃圾桶。半软的嘛……也可以考虑扔掉。反正一块钱能吃到一盒不软不坏的蓝莓,也不亏了。不过想起我被耗去的一整晚时间,这才是最大的损失。但愿自己不会再有这么蠢第二次。人啊,有时候总是要吃过那一堑才能长出那一智。
于是我去把没软的这一盒拿去洗了开吃。吃的过程中,发现它们虽然没发软,但是也不怎么甜。
所以它们之所以硬挺是因为它们的不熟?那么,那盒半软的……我好像错过了什么……
这位朋友,你孤独吗。反正,我挺无聊的。
我挺享受独自的时光,不过我觉得我的朋友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