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的悲哀

  最近开心网上正对一前超女的新歌《谭某某》热评冷嘲。唉,又一个无奈的人生。

  很多女孩子向往成名,向往王菲式的生活,向往站在舞台上被千万歌迷追捧的光彩,正如那被万人仰慕的公主梦。我不想说些爱慕虚荣多么可耻以示清高,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人的某些看起来庸俗的本能却恰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比如懒惰。所以超女的举办本来也无可厚非,给广大女孩子提供了一条直接的成名之路。不过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次美妙的成名之旅,那你就错了。须知,一将成名是需要万骨枯来成就的。如果超女只举办一届,那被成就的那个冠军是幸运的;如果只有两三届,那也还无妨,中国的娱乐市场还很大;如果一直办下去,那不得了了,这个市场终究会有饱和的一天。就算没有,前面的超女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的歌迷和市场迟早会被后来者抢走。我不好说所有的歌迷都是喜新厌旧的,但也没人能说大多数歌迷不是喜新厌旧的或者当前的那个超女的水平就是后无来者的。超女们的悲哀在于,在她们参加超女前,根本不会想到这个超女选秀不只是为了打造几个明星而已,主办方是要做成一个造“星”工厂,让这些“星”为他们赚钱,你以为他们真把你当“星”看了?这么多“星”下来,笑到最后的标准就不再是谁是冠军谁是第几名了,说不好哪一天那个冠军就成了成就别人的枯骨。

  其实我在这里事后诸葛也没啥意思,要换作我,我也没这么好的远见。珍重,超女们。

  人有三种:一种是想想就能明白的;一种是看过才能明白的;一种是付出代价才能明白的。

青春大概都这样过

  前些天,看见一段徐誉滕唱《Lilei&Hanmeimei》的视频,突然又一次触起心底那根关于青春的敏感神经。

  其实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如此感慨青春了。上一次是看到网上介绍关于《哆啦A梦》的结局,再上一次是看到长大了的《小龙人》小演员照片,再上上一次……我已经记不清了。我们长大了,《小龙人》里的小演员长大了,连初中英语教材里的Lilei和Hanmeimei也长大了,但《哆啦A梦》里的大雄还在读小学。记得小学时看《变形金刚》如痴如醉,变形金刚的小画纸满天飞。大四时一个同学把《变形金刚》下下来,我们全宿舍同学激动地凑在一起看,第一集还没看完,大伙就觉得幼稚得受不了了,后面的再不敢看。想不到十几年后的我们居然如此难以理解当年的自己。好在美帝的好莱坞把经典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让我们看到逼真撼人的变形金刚。或许电影的精彩只不过是个载体,让我们开心的不过是发现那个儿时的英雄还活着,而且雄姿不减当年。

  我们有幸与网络相伴成长,网上不泛与80后有关的回忆视频。细细看来,那些回忆有那么多的共同之处。那些我曾经以为只会风行于我们那个地方的小游戏和小事物,原来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流行。我该说是80后都是很喜欢回味童年的一代,还是只有我们到了这个年纪?但是,即使我们有许多相同的回忆,但仍有很多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童年故事,就像今天他们在为各自不同的生活目标奔波。那些维系我们这代人情感的纽带,经得起岁月的霜浊吗?多年之后,我们还去点那些视频吗?

  前不久还看到报纸上一篇关于“中嫩阶层”的文章。一份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报,为了吸引眼球把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扯出来套上一个新鲜的名词,然后描述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古怪人生态度。我是很不屑,但不得不承认他里所说的某些事实。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要是在农村里,结了婚的早该打着七八岁的孩子屁屁教训他们不许学坏了;还没结婚那就是极其危险连母猪见了都要避一避的老龄青年。而象牙塔里长大的孩子固然没那么旧观念束缚,但为了激情的耍流氓生活去了,为了爱情的被流氓生活耍去了。奈何小报记者看不透,执意给各位剩男剩女扣上“装嫩”两个字。

  一年前,听到一首歌叫《青春大概》,那时我在想:青春,或许我已经没有资格去谈论这两个字了。我只能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的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