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同学吃饭一向很虔诚。在食堂打的菜,不管好不好吃,不管是多是少,他基本吃光。连收餐盘地师傅都激动地说:真干净!因此,打饭对于H同学就像结婚典礼,食堂的阿姨就像神妈,那一舀菜递过去,潜意是“你是否无论此菜难吃或好吃、给多或给少、太咸或太淡、太油或太清、或辣或苦,都愿意将它吃光?”,H同学接过那一舀菜,潜意是“我愿意!”
H同学与女同学L聊天。L同学说她喜欢安逸的生活,有个窝,然后就整天窝着不想动。H同学黯然神伤,回了句: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有窝,只有猪窝(租窝)。L同学说她喜欢孩子,有个小孩多好玩啊。H同学说:也对,没事可以牵出去溜溜。L同学说:孩子金贵着呢,得抱着溜。H同学说:你家LG就这样被晾一边了。L同学说:可以牵上他。H同学说:LG被当狗屎(使)了。
H同学收到短信一条,内容是一篇巨长的短信:观音菩萨言……各路神仙都来保佑你,你要传给十二个朋友和亲人,四天后必有好运,如删除或不发,一年不顺(就当拿话费烧香吧)。H同学叹一口气:移动真狠。遂输入ctrl c和12串ctrl v,按下发送键,心中默念:菩萨,你懂的。
月度归档: 2011年2月
电影之《阳光灿烂的日子》
前天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看完了去搜一下资料,发现是1993年拍的。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
百度知道里把拍片的背景说了一番。结论是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电影。我很同意这个结论,要不然我怎么会喜欢它呢?要动作没动作,要激情没激情,只有妙曼古旧的音乐和淡淡的光影包裹着的青春,很真实。我不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即使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也只有在北京并且是部队大院长大的人才有那种相似的经历。所以一定会有人比我更喜欢这部片子。这终究是60后的部分人的故事。而80后的故事还没有人去拍。其实80后的市场很大,有共同的成长经历,有宽松的社会背景,经历了中国的巨变,伴随网络成长,成为首批被网络凝聚起来的一代人。可能唯一的不足是目前刚刚踏入社会舞台,故事不够多不够复杂。前不久出了个《老男孩》,引起不少共鸣,但可惜太短,不足以作为一个可纪念的里程碑。将来应该有更长更大气的电影来替代它的地位,成为每一个80后纪念自我的电影。
有一句影评是这么写的:本片……展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混乱与成长。我觉得以我的智力我是思考不到这种层次。导演在想什么我怎么会知道呢?别人又怎么会知道呢?你挖得很深,可能导演只是关注故事本身;你以为他是肤浅的,也可能导演只是装疯卖傻。反正故事摆在那,爱怎么解读便怎么解读呗。也许这才是深层艺术的所在,它给你留下的是很大的空间,你可以添加自己的结论和想像,就像名画《蒙娜丽莎》一样,看的人不同,看时的心情不同,看到的表情也不同。但反正不会有人因为那句展示时代和国家什么什么的结论而喜欢这部电影。
但凡涉及文革,都会被人质疑立场问题。姜还是老的辣,他不表什么立场,他只讲故事。有一句影评我很喜欢,是这么说的:难道说那些欢呼的青年们激情思想以及荷尔蒙也有对错真理和谬误之分吗?
网上还提到了穿帮镜头。不仔细看,还真没发现啊,哈哈。整部片都充满着汗水的味道,原来故事背景是夏天。然后拍的时候却是秋冬季节。我说怎么感觉像秋天的老北京呢,树都是枯的。当然,这些都没有主角那呵出的一口白雾有趣。